Search

繪本|戰火下的孩子們
⠀⠀⠀
前陣子,我在網路上看了一支影片,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繪本|戰火下的孩子們
⠀⠀⠀
前陣子,我在網路上看了一支影片,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,眼淚卻嘩啦嘩啦地流下來,這不是誇飾法,剛剛我又再看了一次,依舊淚流滿面,影片裡說的是號稱英國版辛德勒名單「溫頓先生」的故事。
⠀⠀⠀
1939 年二次大戰爆發前夕,德國納粹勢力開始擴張,對各領地發佈許多禁令,許多猶太家庭無法取得簽證離開,歐洲各地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下。此時,一位英國青年來到捷克首都布拉格,他策劃著秘密行動,買通警察、籌措資金、偽造證件、聯絡寄宿家庭、張貼廣告,就是為了幫助捷克的難民兒童逃離家鄉,安排他們坐上列車途經德國到荷蘭,再走水路前往英國。不幸地,人數最多的最後一輛列車,正好遇上戰爭爆發、邊境封鎖,250 位孩子的逃亡計畫就這樣硬生生地中斷了,在戰爭中喪命,也讓溫頓挫折不已。而那些順利離開的孩子們後來怎麼了?沒有人知道......
⠀⠀⠀
直到 1988 年,一位英國的老太太在自家閣樓發現蒙塵多年的檔案,才發覺自己的先生竟在年輕時參與了人道救援計畫,她聯絡歷史學家,提供這些資料。有一天, BBC 邀請早已高齡的溫頓老先生上節目去見見一些老朋友,沒想到,這些「老朋友」竟然就是他當年協助救援的孩子們,當主持人問道「誰是當年搭上那些列車的人呢?」溫頓先生身後的人,紛紛起立向他致敬,成功被營救的 669 位孩子,如今已在世界各地成家立業,他們的後代共超過 6000 人。
⠀⠀⠀
另一個戰時的故事〈沒有字的明信片〉發生在太平洋的彼端,出自日本國民作家向田邦子筆下,是其散文集《女兒的道歉信》中的名篇,長年收錄於日本中學課本之中。
⠀⠀⠀
二戰時,日本各地經常受到空襲,許多小孩被疏散到鄉下避難,即使再不捨,向田邦子的父母仍得依著政策將最小的女兒送往甲府。因為妹妹還不會寫字,所以爸爸準備了一疊寫好收件地址的明信片,交代她「健康的日子就畫個圈,每天投一張到郵筒裡」。
⠀⠀⠀
最一開始,他們收到一張畫有大紅圓圈的明信片,但漸漸地,明信片上的黑色圈圈越來越小、越來越微弱,直到有一天,上面竟然畫了一個X字,不久後,竟連明信片也不再寄來了。
⠀⠀⠀
妹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後來是否平安歸來?
⠀⠀⠀
這兩則戰時兒童的真實經歷,都經由知名創作者的筆,以繪本的形式重新呈現。
⠀⠀⠀
第一個故事由捷克繪本作家彼德席斯(Peter Sís)改編為《溫頓列車》,以尼奇和薇拉兩個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拉開序幕,進而描述戰爭下的侷促不安和驚險的救援行動,帶出令人心碎卻又震撼的歷史,也解開乍看之下毫無關聯的兩人,為何會在彼此生命產生交集的秘密。
⠀⠀⠀
第二個故事則由角田光代改寫向田邦子的散文,搭配西加奈子的插畫發表同名繪本《沒有字的明信片》。我其實從來沒有讀過向田邦子的作品,甚至是從日劇《小荳荳電視台》才認識這位文壇才女的生平,但我倒是看過她妹妹所寫的《向田邦子的情書》,而這位妹妹向田和子,就是文章裡那個被送往甲府、在明信片上畫圈圈的小女孩。
⠀⠀⠀
故事的情節很樸實,敘述的方式也很平靜,但文字和畫面卻充滿張力。插畫家以蠟筆筆觸,表現家人間濃烈的情感,全書描繪的是「人」的故事,卻沒有畫出半個人,出現的幾乎都是木屐、腳與影子等向下的視角,更顯戰爭時期壓力籠罩的氛圍,忍不住跟著書中一家人的心情起起伏伏。
⠀⠀⠀
繪者西加奈子擅於透過畫面的對比,表現文字中沒有直白揭露的心情變化,例如明信片登場畫面背景顏色從白到灰再到黑的改變,以及前後玄關整齊與凌亂的差異......啊!原來不需要把畫面用細碎或不必要的內容塞滿,也能表達豐沛的情緒,用畫筆說一個好故事。
⠀⠀⠀
距今 76 年前的二次大戰,各國的死傷不計其數。
⠀⠀⠀
無數的孩子被迫流離失所,與家人失散,生病挨餓,甚至死亡。
⠀⠀⠀
我真心感謝這些創作者,願意將這些震懾人心、具衝擊性的事實記錄下來。繪本不一定都承載著無憂的夢或甜美。雖然透過故事,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痛苦或絕望,僅有當事人的百分之一,但也因為故事,讓我們有機會從中反思,試著成為更溫柔的人,試著去實現一個更和平的世界。
⠀⠀⠀
-
⠀⠀⠀
● / 格林文化 /《溫頓列車》https://pse.is/3kbdx6
⠀⠀⠀
● / 小麥田出版 / 《沒有字的明信片》https://pse.is/3j9emj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